点击上方“高科技与产业化”可以订阅哦
新疆天文台在射电星高精度VLBI天体测量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来源:新疆天文台
(相关资料图)
近日,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研究员崔朗牵头的国际合作团队利用欧洲VLBI网(EVN)、中国VLBI网(CVN)联合新西兰Warkworth 30米射电望远镜,对射电星AR Sco实施了多历元VLBI相位参考观测,成功测量了该射电星的高精度三角视差和自行,测量精度都在1%以内。相关成果已发表在《皇家天文学会月刊》 (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上。
射电星AR Sco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例射电脉冲白矮星双星系统,由一颗高速旋转的磁白矮星和一颗光谱型为M5的主序星伴星组成。观测显示其具有很宽的能谱分布,从射电到X射线波段均有辐射,且在射电、红外、光学及紫外波段都存在脉冲信号。对AR Sco开展高精度VLBI天体测量研究,不仅可以增加ICRF和GCRF连接的样本点,还能更好的限制其射电辐射区尺度等物理参数,对理解这一稀缺天体类型的辐射机制、演化过程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AR Sco的射电辐射很弱,其赤纬也很低(约-23度),利用北半球VLBI网对其实施高精度天体测量观测的难度很大。研究人员采用了二级相位参考的办法,利用一个距离AR Sco只有12角分的致密河外参考源作为“接力”,很好地解决了AR Sco的相位校准难题,探测到了其致密射电辐射区,给出了其高精度的视差和自行测量结果,并推断观测到的AR Sco致密射电辐射区很可能局限在其磁白矮星光速圆柱半径内。
相关研究工作得到中科院西部青年学者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文联合基金重点项目的资助。
研究揭示地球大陆地壳成分的演化历史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教授黄方课题组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芭芭拉分校教授Roberta L. Rudnick合作,通过冰碛岩和火成岩的钒(V)同位素研究,确定长英质成分主导的陆壳形成于距今30亿年之后。相关研究成果以Dominance of felsic continental crust on Earth after 3 billionyears ago is recorded by vanadium isotopes为题,在线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 科研人员通过分析俯冲带钙碱性火成岩的V同位素组成,对比全球拉斑和钙碱性火成岩、太古宙绿岩带火成岩的数据,在排除磁铁矿过度结晶的样品后,发现火成岩的δ51V和SiO2以及MgO的相关性适用于太古宙的样品。为了探索大陆上地壳成分随时间的变化,该工作进一步测量了冰碛岩V同位素组成。冰碛岩常被用来探索大陆地壳组成,但冰碛岩受到胶结物质以及风化改造的影响,其主量元素不能直接用来指示陆壳成分。作为国际上少数实现高精度V同位素测量的团队之一,黄方团队前期的研究表明,V同位素组成不易受到风化、蚀变改造的影响。冰碛岩的V同位素组成可用于直接计算其原岩的主量元素含量。研究结合得到的岩浆岩δ51V-SiO2-MgO线性关系与冰碛岩V同位素组成,重建了古老大陆上地壳成分,发现了在中太古代(距今~30亿年前)时大陆上地壳依然以镁铁质成分为主,而从镁铁质到长英质地壳的转变发生在距今~30亿年之后。这个成分转变可能标志着全球板块构造的开始,表明全球板块构造运动的启动不可能早于30亿年前。更多内容请订阅《高科技与产业化》杂志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100190)电话:010-62539166
邮箱:hitech@mail.las.ac.cn
网址: http://www.hitech.ac.cn
全年12期,58元/期,全年订价696元
邮发代号:82-741
刊号:ISSN1006-222X CN11-3556/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