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手足口病是一种病毒性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是甲类柯萨奇病毒,属于肠病毒的一种。
2、手足口病多发生在夏天和初秋。
(相关资料图)
3、 一、传染源:人是本病的传染源,隐性感染者和无症状带毒者为该病流行的主要传染源。
4、 二、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
5、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6、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毛巾、手帕、玩具餐具及床上用品、内衣等,通过日常接触传播,亦可经口传播。
7、 三、易感人群:幼儿多发,小于三岁的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8、 四、临床表现:以发热、口腔溃疡和疱疹为特征。
9、初始症状为低热、食欲减退,常拌咽痛。
10、发热一至二天后,出现口腔溃疡,开始为红色小疱疹,然后变为溃疡。
11、口腔疱疹常见于舌、牙龈和口腔颊黏膜。
12、一至二天后可见皮肤斑丘疹,常见于手掌、足底,也可见与臀部。
13、 五、手足口病预防措施: 做好疫情报告,及时发现病人,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疾病蔓延扩散。
14、 2、做好晨间检查,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治疗。
15、 3、对被污染过的日常用品、食具等应消毒处理,患儿粪便极其他排泄物可用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衣物、被褥、玩具、毛巾等要在阳光下暴晒,保持室内通风换气。
16、 4、在传染病流行时,应做好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
17、饭前便后要洗手,预防病从口入。
18、 5、家长尽量少带孩子到拥挤的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的机会,还要注意幼儿的营养、休息,避免日光暴晒,防止过度疲劳,降低机体抵抗力。
19、 6、中药具有清凉解毒作用,如:板兰根、大青叶、金银花、贯众等具有一定效果,可用水煎服。
20、 最近是幼儿手足口病的多发季节,请各位家长留意、注意预防,以下是有关手足口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21、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好发于小儿的传染病,近些年来在世界各国广为流行。
22、临床为口腔内、手、足部等部位发生疱疹,故面得此病名。
23、它也是小儿常见的疱疹性疾病之一。
24、全年均可有发病,但3~11月份多见,6~8月份为高峰期。
25、这种病传播速度极快,传播范围极广,发病年龄可从4个月的婴儿到30岁的成人,但以3岁以下的婴儿幼发病率最高。
26、这种病具有周期流行的规律,一般2~3年流行一次。
27、我国近10年来有过两次较大的浒。
28、 治疗手足口病采用中药效果最好,一般用内服药和口腔涂药相结合,无并发站者一周左右即可治愈预后良好。
29、也可采用抗病毒药物治疗。
30、按时工作对患儿预后至关重要。
31、要定时让患儿用温水冲漱口腔;禁食冰冷或辛辣有刺激的食物,不要给予咸食,以免引起疼痛而拒食;饮食要易消化,吃一些清淡、质软、温性的饭菜,多喝温开水;要让患儿有足够的休息;要保证患儿衣服清洁,避免皮疹感染。
32、本人辨证治疗本病多例,效果不错。
33、 治疗方法 急性发作期 手、足、口腔粘膜满布疱疹或溃疡,疼痛、发热烦燥,舌红、苔白或黄,指纹青紫或脉数。
34、证因外感时邪病毒,脾胃蕴热泪盈眶郁蒸所致,治宜清热泻脾,解毒凉血,方用自拟清热泻脾饮。
35、药物组成:金银花、蒲公英、黄芩各10克,连翘9克,野菊花、赤芍大青叶各12克,石膏15~30克。
36、兼高热有动风之亦者加羚羊角、蝉蜕;兼心米之炽盛者,合导赤散;若大便秘结者加大黄、生地黄苡仁;兼阴虚者加麦冬、知母;兼风热犯肺者加桑叶、苦杏仁。
37、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38、 恢复期 热退或微热。
39、疱疹逐渐消退,胃纳欠佳等,此乃余邪未尽,治宜理脾助运,兼以清化。
40、外方:谷芽、生意苡仁各15克,蝉蜕6克,钩藤、淡竹叶各9克,甘草5克。
41、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42、 本病中药古籍未有专门记载,但根据本病症状和特征,似属于中医“温病”、“湿温”、“时疫”等范畴,系实证、热证,治疗方法有疏风清热、清心泻火、清暑化湿、滋阴降米等。
43、本人在临床观察本病除了手、足、口皮疹外,多兼发热、口臭、流涎、拒食、烦躁、大便秘结或不畅,舌红、苔黄、脉滑数或指纹紫滞等症状和体征。
44、多为外感时邪病毒、内有脾胃蕴热所致治宜清热泻脾,解毒凉血。
45、在急性期间用自拟方清热泻脾饮。
46、本方有清热解毒、凉血透疹、燥湿除烦之功。
47、使用本方应注意病中即止,以防过用苦寒易伤脾胃,即在热渐退、皮疹缩小、其他兼症缓解时改用理脾助运兼以清化之药物,务使祛邪不伤正,邪去正安。
48、 预防措施 预防措施主要是隔离病儿,加强婴幼儿卫生保健,以减少感染机会,这一点对幼托机构来讲非常重要。
49、同时要注意居室内空气流通、温度造宜。
本文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